《教书匠》读后感
《教书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书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书匠》读后感1由于老师的推荐让我读起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刚拿到书时,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细细的读起……
作为一名刚入教育行业的新老师,这书让我们新教师受益匪浅,文字的表述并没有让你觉得很难读懂,反而很吸引人,作者用一个一个小故事,小典故引导我们新教师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专业感、奋斗感、亲和感以及智慧感的老师。读着读着,就仿佛身边有一位前辈老师在传授他的教学经验以及心得,帮助我们新老师少走弯路。
第一章节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作者在书中写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退。”的确,教育这一行,得到物质以及财富远不能满足虚荣的心,你若冲着在教育这行业成为富翁,那真的趁着自己年轻要考虑清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帕瓦罗蒂的选择,一个洗厕所女工的选择,无论什么行业,要学会自己做选择,做一个能符合实际的选择,并且自己要用心去做,投入坚持去做,那么,你也就成功了!不管当初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教育,既然选择了,我们就用心去做,“当你投入地工作的时候,你就会感受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作者的话风趣幽默,常常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正视教育的幸福感,可能现在教师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抱怨,作者也在书中提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幸福,一个学生不愿意跟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抱怨,哭诉,反而跟自己的老师,那种幸福感真的难以言喻,“我时常觉得,以和学生纯洁相处为主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幸运。和学生在一起,可以完全放下虚假的面具。和学生交往,是一种惬意的事,是一个永远美丽的童话,有一天你赢得了孩子的心,那心是纯金的,无任何杂质”。对呀,“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
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让我们怀揣着爱,投身到幸福的教育中,感受教育的幸福!
《教书匠》读后感2《教书匠》这本书我可以相信它是一本小说,但很难相信它是一部自传,因为我不相信有人会那么真实地描述自己的经历隐私,从而怀疑书里的迈考特先生是不是作者本人,或者只是借用了作者名字和身份的一个虚构人物。
不管怎么样,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尽管我始终怀疑迈先生在语法和写作的课堂上教授的东西的真实性:大段不加伪装地给学生讲自己屈辱苦难的童年、一些情史和失败的婚姻、将菜谱当成诗歌念、让中学生讨论一首儿歌“小鲍。皮普”这样奇怪的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家吃晚饭的故事、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广场举办美食宴会、阅读米米。谢拉顿(美食杂志编辑)的美食评论好像那是文学家的名著。这真是个出格的老师,默默忍受学生的敌意(师生之间总是有敌意的,特别是我们都曾经有过青春期。),担心教育委员会的批评之下竟然出格了30年,最终成了为美国“最佳教师”。
我也是带着不解看完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迈老师在课堂上浪费学生的时间,如果我的语文老师像他这样讲课,考试准是过不了关的。直到在倒数第二章读到这句话时,我喜欢并且相信上了这个老师:“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这所学校做什么你们可以说你们努力让自己毕业,以便上大学或者为工作作准备。但是,同学们,教育不仅仅只是这些。我问过自己:我究竟在这个教室做什么我为自己列了个公式。在黑板的左边,我写了个大写的F。在黑板的右边,我又写了个大写的F。从左到右,我画了个箭头,从‘害怕’(Fear)到‘自由’(Freedom)。我认为不会有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但是我要对你们做的就是将害怕赶入角落。”
看到这里我想到自己被所受的1 6年教育同化了,其实我是认同教育并不是为了应试的观念的,在我步入社会以前最不喜欢最害怕的人就是一些老师。我有时就觉得学校就是个大监狱,老师就是看守的人,把所孩子的白天都关在教室里,以免他们出去惹祸,学习就是训化的手段,你不需要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你所学到的内容,也不急于去应用,只需要应试,去面对紧张的考试。不要对所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你不过是个孩子,教材可都是教育专家编写的,那些老学究的杰作,你所要做的就是服从,听讲,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通过一个个考试,这就是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所谓的“文化课”成了主流,其他课程没有存在价值,劳技课发过教材,可从来没人教,孩子们不需要劳动技能,需要应试;音乐美术课是罕见的保留科目,可是别指望能学到什么东西,时间短暂而且内容单调。
相比之下,我喜欢迈考特这样的老师,他不为应试教育所折服,他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尽管他对自己的工作无奈,对所教的叛逆青少年们没有办法,但是他坚持教下去了,按照他从F(Fear)到F(Freedom)的原则教了30多年。我不赞同他教的内容,也不喜欢他的个人生活,但我敬佩他的教育精神。
《教书匠》读后感3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不做教书匠》,而今天这本是“教书匠”,我倒想看看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教书匠”的人生,因此拿到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了起来,一口气看完第一节内容,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回想工作中我遇到困难跟书里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来比,那简直是连个零头也算不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啦!这样一想,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了许多。
再往下看,就越发感觉这位迈考特先生是位非常有思想的教书匠。他当时的一些所谓理想化的教学思想跟我们现在新课改有相似之处,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拼写和规则,而是启发孩子学到知识并锻炼其创新精神。例如,他在教授创造性写作时,他居然让学生带菜谱来读,后来更是让学生发挥所长,带各种乐器来伴奏,把菜谱唱出来不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而且让他们扩大了词汇量,认识了很多先前都不知道的单词以及拼写,从而获得启发,去思考更多深入的问题,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
回想自己的教育历程,经常感觉我面对的是一群不知烦恼、有的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老师的孩子, 当走进教 ……此处隐藏10398个字……尊严,自主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获得发展。
要唤起孩子的无限潜能,首先要让孩子找到一种感觉,一种好孩子的感觉。感觉对了,才会跟着感觉走,生命在好感觉中提升才会越走越顺。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好孩子的种子。
其次,要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抓住每个细节,让学生时时能有好孩子的体验。不要把孩子放在一起比,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个体,有所长也有所短,把一个孩子的短处与另一个孩子的长处比,比来比去,比掉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其实类似的苗子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见,比如一个孩子上课不够专心,你点名批评了他,他有时会更不专心。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段:一位优秀的白人老师在给一个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成功诱发动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不要吝啬给孩子的鼓励。
再次,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一个苹果挂得太高,孩子没有信心摘,因为他拼命跳也够不着。反之挂得低,孩子没有兴趣摘,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没有吸引了,没有人会珍惜。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资质,给孩子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向前迈步。
让我们做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的欣赏者。我们要承认差异,但不是赞同差异,是允许孩子失败、预约失败、接受失败、享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我们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孩子自信,及时的扶孩子一把,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
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教书匠》读后感14"匠"指的是某一个领域里的专业技能掌握者,我们老师也有一个带有"匠"的名字——"教书匠".我曾经一直觉得能称之为"教书匠"已经能够算得上合格的教师了。但是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之后让我明白"一个老师千万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做一个胸怀大志的教师,做一个称得上智慧的教育达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英明的选择、果断的决定,才能让人生的幸福变得干脆。但往往在日复一日的犹豫和比较中,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蹉跎了岁月。我想走入特教的很多老师可能和我一样不是怀着一颗对特教的爱而来的,为什么报考了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可能为了能顺利地留在城里,可能为了避免普校繁重的升学压力,可能为了离家近点等等。但是当选择变成现实之后,之前选择的原因都成为过去,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既然现在你从事了特教,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饱受命运摧残的心肝宝贝交付到你手中,把对孩子的歉疚、对未来的希望、对缺陷的补偿都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教书匠》读后感15工作已经第十五年了,虽然天天都要接触书,但真正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似乎已经是很久之前的回忆了。但是看完《不做教书匠》后却感想很多。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态度就决定了他的高度。作者是这样诠释的:积极的态度就是积极富有生命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虚度此生、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教育就等于选择了精神守侯,保持内心丰富的安静和寂寞的充盈。“地球上每晚有30亿人饿着肚子睡觉,有30亿人进出教堂寺庙,因为有生命的威胁;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床睡,那么你就比这世界上75%的人富有。如果你在银行海域存款,钱包里还有钞票,那么你属于这个地球上8%的幸运的人。我们有着中等以上的收入,还有着可观的精神收入,这样屹立于世界上不也挺值得吗?”
作者的话虽然很平实,但句句扣人心弦,说得很真诚,回想自己,和朋友同学在一起,很多时候都在羡慕别人的工资比自己高,别人的机运比自己好,却没有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多时间就这样浪费了,可能自己在这样的想法中度过一生,真正到老可能一无所成,管老师的话就像当头棒喝,把自己叫醒了,也帮助自己确定了方向。
书中又有这样一段文字:“清闲,正是消磨人奋斗志向和勇气的杀手。拿出鹰的勇气来改变自己,把身上的懒惰摔打个粉碎,再把身上的清闲一片一片拔掉,最后把身上的借口一个一个无情的揭穿,象鹰一样勇敢地向自己开刀。教育,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可怕的是不想起步,只是在安逸中走向安乐死。”
书中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我觉得这个责任感,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人,只有一次青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自己有责任感,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不少青年人认为只有趁着大好年华,尽情享乐,才对得起这青春。殊不知,这其实是糟蹋了青春。不管享乐主义怎样泛滥成灾,我仍要坚持说,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人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能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目标,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那样只能在碌碌无为中浪费自己的一生。
做一个教师很苦很累,要做个好老师更难,可正如作者也告诉我们的:教育,有快乐的意义。这个快乐不是作者当初所想的任何一点,而是其他得更多,更有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